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怀念已故友人潘德久的作品,表达了对知音逝去的痛惜和对诗歌理想的坚守。
前两句"忆昔论诗不自镌,上规雅颂复谁先"说的是:记得当年我们讨论诗歌时,你从不刻意雕琢文字,而是追求《诗经》中《雅》《颂》那样纯正高雅的风格。这里的"不自镌"指不刻意修饰,"雅颂"代表最高标准的诗歌传统。
后两句"此弦合为何人绝,重抚遗编一慨然"用了一个很美的比喻:就像伯牙失去知音子期后摔琴绝弦,现在你走了,我的诗还能弹给谁听呢?重新翻阅你留下的诗稿,只能深深叹息。这里的"弦"代指诗歌创作,"绝"字既指琴弦断绝,也暗示知音永逝。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世上再无懂我之人"的孤独感。作者不直接写悲伤,而是通过"论诗""抚编"这些文人之间的雅事,展现出一段建立在共同艺术追求上的珍贵友谊。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让失去知音的痛楚显得更加深刻。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