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从军行七首 其三

大旗萧萧寒,长槊列万夫。令下簸逻鸣,铁骑分四驱。

尘黄日黑惨,相视人色无。锋交血溅野,首将方援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代战场的残酷画面,用直白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压抑与血腥。

开头"大旗萧萧寒"用旗帜在寒风中飘动的画面,立刻营造出肃杀的氛围。"长槊列万夫"则展现成千上万士兵手持长矛严阵以待的壮观场面。军令一下,战鼓(簸逻)轰鸣,铁骑分成四路出击,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中间两句用"尘黄日黑惨"这样强烈的色彩对比,描写战场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的景象。"相视人色无"生动表现了士兵们脸色惨白、彼此相望的惊恐状态。

最后两句直接展现战斗的残酷:刀剑相交时鲜血飞溅染红原野,而主帅还在后方擂鼓督战。"援枹"(击鼓)这个细节特别讽刺,暗示士兵在前线拼命,将领却在安全处发号施令。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战场景象的白描,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战争的恐怖。诗人用"寒""惨""血"等字眼,以及尘土蔽日、面无血色的细节描写,成功传达出反战的思想。这种让画面自己说话的手法,比直接说教更有感染力。

王逢

(1319—1388)元明间常州府江阴人,字原吉。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