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吃鹧鸪"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和幽默的笔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开头两句用对比手法:在江南听腻了鹧鸪的叫声,到了岭南却第一次吃到鹧鸪肉。这里"厌听"和"初尝"形成有趣对照,暗示同一种鸟在不同地域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鹧鸪的特性:每年春雨时节,鹧鸪"钩辀格磔"的叫声让人心烦。竹鸡在泥泞中提醒行人路滑,而鹧鸪的叫声更像在说"行不得"。这里用拟人手法,把鸟叫声写得活灵活现,既表现自然情趣,又暗含人生感慨。
最后两句转入现实:花大价钱买一只鹧鸪,可惜它美丽的羽毛已经凌乱不堪。这里的"方兄"指钱币,"羽衣锦狼藉"既写实又带讽刺,暗示再美好的事物一旦沦为盘中餐,就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全诗语言生动幽默,通过吃鹧鸪这件小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关系的思考。既有对鸟鸣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世俗的温和调侃,在轻松诙谐中透露出深刻的生活智慧。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