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事平息后的和平景象,语言朴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大漠尘消罢戌屯,曾收汗血入关门"是说:边关的战争烟尘已经消散,驻军也撤走了。这里曾经流过战马的血汗(代指惨烈战争),如今都已成为往事。"汗血"用战马代指战争,画面感很强。
后两句"于今青海无传箭,字息均蒙豢养恩"展现和平生活:如今青海地区不再传递军令("传箭"是古代军事信号),百姓和牲畜都享受着朝廷的养育之恩。"字息"指百姓和牲畜,说明连动物都过上了安稳日子。
全诗通过"战争痕迹消失"和"和平生活景象"的对比,歌颂了国家安定带来的福祉。最妙的是最后一句,连牲畜都被纳入受惠范围,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和平的可贵更加深入人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