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稚脩听雨斋

客子息心久,高斋缃帙开。
濯枝初淅沥,忽过豫章台。
瀑雪飘空下,松风杂响来。
此时欹枕听,赋罢兴悠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在雨天悠闲自得的心境,画面感很强,像一部安静的文艺短片。

开头两句像镜头慢慢推进:一位旅居在外的读书人(客子)已经静心生活很久了,此刻正在书房(高斋)里打开书卷(缃帙)。"息心久"三个字暗示他远离尘嚣的状态,为后文的听雨做了铺垫。

中间四句突然切换到雨景特写:先是细雨轻打树枝(濯枝淅沥),转眼雨势变大,仿佛能穿越时空淋到江西的豫章台。接着用"瀑雪"形容暴雨像雪崩般倾泻,松涛声混着雨声传来——这里用"瀑雪"和"松风"两个比喻,把暴雨的壮观和山林的回响写得很有冲击力。

最后两句回到人物:读书人靠在枕上听雨,写完诗后心情舒畅(兴悠哉)。这个结尾很妙,前面激烈的雨景反而衬托出他内心的宁静,就像我们雨天窝在家里会觉得特别安心。

全诗最精彩的是动静结合:雨声由小变大,从"淅沥"到"飘空下",而听雨人始终从容。现代人读来会很有共鸣——在快节奏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听场雨,何尝不是一种享受?诗人把这种日常小确幸写得既诗意又真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