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庐山时的所见所感,用简单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庐山的云雾奇观和山中隐士的生活。
开头两句"我昔过匡庐,白云在其下"直接点明回忆视角——作者曾经路过庐山(匡庐是庐山的别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脚下的景象。这里用"白云在其下"的倒装写法,让画面更有立体感。
中间四句用比喻手法写云雾的形态:云雾像盘绕的带子封住山谷入口,形状时而像猛虎时而像奔马。但云雾看似近在眼前,却"望之安可招,揽之不盈把"——既无法召唤它过来,也抓不住一把在手里。这两句把云雾的缥缈虚幻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及人:不知是谁在云雾深处搭建了茅草屋,这种隐居生活真是潇洒自在。这里通过"结茅屋"的细节,把读者的视线从自然景观引向人文情怀,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先写云雾的奇幻形态,再写其不可捉摸的特性,最后落脚到隐士生活,层层递进。最妙的是把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自然融合,让读者既能欣赏庐山云雾之美,又能体会超脱尘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