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空灵的湖月夜景,通过几个简单画面传递出禅意与人生感悟。
前两句用"织罗收"形容晚霞像收起的绸缎般褪去,月亮从湖天交界处升起,营造出天色渐暗、月光初现的静谧氛围。三四句将月光比作铺满人间的银色世界,用"佛心定"形容月光通透澄澈的特质,暗示这种纯净能让人内心安定。
后两句转折:虽然月光美好得让人想捧在手心(可爱不可持),但最终天地间只留下月亮孤独的影子。这里用月亮象征一切美好却难以留住的事物,比如时光、理想或情感。诗人通过月影的"孤",暗喻人生终究要独自面对许多遗憾与别离。
全诗妙在将常见的月景写出三层境界:先是视觉之美,再是心灵触动,最后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银白月光从具体景物逐渐化作人生象征,这种由实入虚的写法,让普通夜景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