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曾学士竹

石田筼筜不百个,满池羃羃春云阴。
神仙疑来旌节降,风雨欲动蛟龙吟。
江南种竹家家好,北来见竹如见宝。
何人胸中富淇澳,醉墨淋漓为公扫。
六月萧萧不知夏,白日长空翠如泻。
九龙山人不可作,对此阴森亦萧洒。
马头红尘千丈深,朝驰暮走积满襟。
兴来拂衣何所适,梦忆山阴脩竹林。
爱君城西卷雨轩,萧爽可以舒郁烦。
朝回借坐共永日,不须砍鲙倾金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的清雅之美,以及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和向往。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竹子的形象: 开头描写了一片竹林,竹子不多,但茂密如春云,给人一种阴凉舒适的感觉。接着用“神仙”“蛟龙”来形容竹子的灵动和气势,仿佛有神仙降临,风雨中竹子摇曳如蛟龙吟啸。

2. 南北对比: 江南家家种竹,竹子很常见,但北方人见到竹子却像见到宝贝一样珍贵。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竹子在北方的稀有和作者的珍视。

3. 画竹的意境: 诗中提到有人胸中充满对竹子的热爱(“富淇澳”),醉后挥毫画竹,墨迹淋漓。六月炎夏,竹林却清凉如秋,绿意盎然,让人忘记炎热。

4. 对隐逸的向往: 作者提到“九龙山人”(可能指隐士)已不可见,但面对这片竹林,依然能感受到潇洒出尘的意境。现实中的奔波劳碌(“马头红尘千丈深”)让人疲惫,而梦中却向往山阴的竹林,寄托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5. 友人的轩斋: 最后赞美友人的“卷雨轩”,这里清幽凉爽,能让人舒展心情。作者希望闲暇时能来这里消磨时光,无需美酒佳肴,只需享受竹林的宁静。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清幽、灵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竹子不仅是植物,更是一种高洁、洒脱的象征。诗中南北对比、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以及友人情谊的描写,都让读者感受到竹子的魅力以及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语言生动,意境优美,读来让人心生清凉与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