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亭招饮竹屋(甲戌(清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三十一岁))
道人不见写秋荷(铁足道人善画秋荷筑竹屋。),剩有溪流环素波。
三到禅关容醉客,一番清梦笑春婆。
桃栽小榭红妆瘦,竹压平檐绿荫多。
绝妙暮山登啸处,馀音缭绕答樵歌(饮毕长啸猴岭。)。
三到禅关容醉客,一番清梦笑春婆。
桃栽小榭红妆瘦,竹压平檐绿荫多。
绝妙暮山登啸处,馀音缭绕答樵歌(饮毕长啸猴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日聚会场景,展现了文人雅士的闲适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开头两句写诗人来到竹屋,想起擅长画秋荷的铁足道人已经不在这里,只留下溪水静静流淌。这里用"素波"形容清澈平静的水面,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中间四句生动描写了聚会的场景:诗人第三次来到这个禅意十足的地方,和朋友们畅饮作乐;在醉意朦胧中做了一个清雅的梦,醒来后笑看春光流逝。接着用"红妆瘦"形容小榭旁稀疏的桃花,用"绿荫多"描绘屋檐下茂密的竹林,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秋日景色的独特韵味。
最后两句写聚会结束后,大家在暮色笼罩的山岭上长啸,回声与樵夫的歌声相互应和。这个画面既潇洒又富有生活气息,把文人雅士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秋荷""溪流""桃花""竹林"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诗中"醉客""长啸"等细节,更展现了文人豪放不羁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