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燕山
西风乾木叶,原野变颜色。
征人别所知,去去燕山北。
省觐亦其常,我独何偪仄。
春明发故园,秋乃辞京国。
岂曰哭穷途,蹭蹬至此极。
亦以走边庭,徒旅不可得。
羽箭逐庄头,腰刀随戍卒。
浑脱取其温,驽骀借其力。
冰霜不畏寒,崎岖亦可出。
纵复隔关山,凌风有羽翼。
征人别所知,去去燕山北。
省觐亦其常,我独何偪仄。
春明发故园,秋乃辞京国。
岂曰哭穷途,蹭蹬至此极。
亦以走边庭,徒旅不可得。
羽箭逐庄头,腰刀随戍卒。
浑脱取其温,驽骀借其力。
冰霜不畏寒,崎岖亦可出。
纵复隔关山,凌风有羽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征人离别故土、奔赴北方边关的孤独旅程,充满了苍凉与坚韧的复杂情感。
开篇用"西风乾木叶"勾勒出深秋萧瑟的景象,暗示离别时节。征人告别亲友独自北上,表面说是寻常的探亲,内心却充满不安与压抑。"春明发故园,秋乃辞京国"形成时间跨度,暗示漂泊之久。
诗人并非真的穷途末路,而是主动选择戍边之路。他融入边关生活:跟着庄头射箭,随戍卒佩刀,穿粗陋的皮衣,骑劣马赶路。这些细节展现边关生活的艰苦朴素。
最后四句是全诗精神所在:不畏冰霜严寒,不惧山路崎岖,纵使关山阻隔,也要如生翅般乘风前行。这种在逆境中展现的顽强意志,正是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诗歌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边塞生活细节,塑造了一个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坚韧品格的征人形象,展现了古代戍边将士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