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方尚书芦雁
黄芦萧萧波渺渺,六花飞入江天杳。
远渚长林落叶空,平沙断迹行人少。
嗈嗈鸿雁自随阳,饮啄飞鸣古岸傍。
几点遥横关塞远,数声迥隔云山长。
乃知良工妙无敌,笔揽造化留真迹。
摩挲此画赋新题,崔氏已无空叹息。
远渚长林落叶空,平沙断迹行人少。
嗈嗈鸿雁自随阳,饮啄飞鸣古岸傍。
几点遥横关塞远,数声迥隔云山长。
乃知良工妙无敌,笔揽造化留真迹。
摩挲此画赋新题,崔氏已无空叹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芦雁图的生动画面,同时赞美了画家的高超技艺。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描写(前八句):
开篇用"黄芦萧萧""六花(雪花)飞入"勾勒出江边芦苇荡的秋景,寒冷空旷。接着用"远渚长林""平沙断迹"进一步渲染人迹罕至的荒凉感。然后聚焦到主角大雁,描写它们"饮啄飞鸣"的生动姿态,又用"关塞远""云山长"展现雁群飞越千里的壮阔景象。这些描写就像电影镜头,由远及近又推远,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这幅画。
2. 艺术赞美(后四句):
诗人感叹画家技艺超群("良工妙无敌"),认为他不仅画出了表面形象,更抓住了自然万物的神韵("笔揽造化")。"留真迹"说明这幅画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
3. 情感升华(最后两句):
诗人一边抚摸画作一边题诗,提到"崔氏"(可能指古代画家崔白)的典故,暗示即使历史上最优秀的画家看到这幅画,也会自叹不如。这里既是对画作的最高赞美,也流露出对艺术永恒的感慨。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是静态的画,诗人却通过声音(萧萧、嗈嗈)、动作(飞鸣、遥横)和空间变化(远渚、关塞远),让画面活了起来。读完诗,我们不仅看到了画,更感受到了秋日的苍茫和生命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