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空馀洞,青山似迓予。
枕流人已去,谁与共幽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探访庐山白鹿洞书院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简洁的画面传递出深沉的怀古之情。

前两句"白鹿空馀洞,青山似迓予"写实景:曾经养着白鹿的书院如今只剩空荡荡的山洞,而四周的青山却像在热情迎接来访者。这里用"空"字突出人去楼空的寂寥,又用拟人化的青山反衬出书院如今的冷清。

后两句"枕流人已去,谁与共幽居"转入抒情:当年在此隐居的高人早已不在,如今还有谁能一起享受这幽静的山居生活呢?"枕流"暗用典故(古人用"枕石漱流"形容隐居生活),表达对先贤的追慕;"谁与共"三字则流露出深深的孤独感。

全诗妙在将眼前的荒凉景象与内心的怅惘完美结合,短短20个字就完成了从写景到抒情的自然过渡。通过古今对比,既展现了书院的历史沧桑,又含蓄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家园的向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