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棠予素未之见甲寅八月寓金陵入高座寺一见之复从徐公辅江城阁一见偶作是诗 其二
琢月磨冰绝点埃,无端却下谪仙台。
何曾富贵能收拾,止有烟云共往来。
雪屋未寒先欲冷,玉簪凋罢始当开。
铅华洗尽无工力,漫对江城意莫裁。
何曾富贵能收拾,止有烟云共往来。
雪屋未寒先欲冷,玉簪凋罢始当开。
铅华洗尽无工力,漫对江城意莫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纯净美好的心境。
首联“琢月磨冰绝点埃,无端却下谪仙台”,诗人用“琢月磨冰”来形容白海棠的纯净无瑕,仿佛经过精心雕琢的月亮和冰块,没有一丝尘埃。然而,这样美好的事物却“无端”从天上被贬落到人间,暗示了美好事物在现实中的脆弱与无奈。
颔联“何曾富贵能收拾,止有烟云共往来”,诗人感叹富贵名利都无法留住这美好的白海棠,只有飘渺的烟云才能与它相伴。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富贵的淡泊,以及对自然与纯净的向往。
颈联“雪屋未寒先欲冷,玉簪凋罢始当开”,诗人用“雪屋”和“玉簪”来比喻白海棠的清冷与孤傲。雪屋还未寒冷,白海棠却已先感到凉意;玉簪凋谢之后,白海棠才开始绽放。这种对比突出了白海棠的独特气质,它不与世俗同流,只在最适合的时候展现自己的美丽。
尾联“铅华洗尽无工力,漫对江城意莫裁”,诗人说白海棠的美是天然的,不需要任何修饰,它洗净了铅华,回归本真。面对江城的景色,诗人感到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白海棠的美,只能任由思绪漫无边际地飘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白海棠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纯净、自然之美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富贵的超然态度。诗中的白海棠不仅是自然中的一朵花,更是诗人心中理想境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