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招寇

绿林煽馀习,无乃国计左。
诲盗爵秩崇,纳叛金缯夥。
戢奸在斧钺,赏诱讵云可。
萌芽缓诛锄,猖披费结裹。
战多数招安,奚用腰箭笴。
悍兵昔已然,黠将近亦颇。
昌言假报国,涅面刺投火。
豺狼奋哮噬,蜂虿利掀簸。
横行入通邑,焚掠穷委琐。
况闻南陵寇,执事初意惰。
出没势已张,剪灭计未果。
宣城俯百里,千室尽奔亸。
王事吾有程,马头戴印颗。
叱驭疾其驱,语言纷炙輠。
何当说罴貅,一洗根本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乱世盗匪横行、官府腐败无能的画面,核心是批判"招安政策"的祸害。全诗用三个层次展开:

1. 乱象根源(前12句)
诗人指出盗匪猖獗的根本原因:官府不仅不严厉打击("斧钺"指严厉刑罚),反而用高官厚禄招安土匪("诲盗爵秩崇")。就像不除杂草反施肥,导致匪患越来越严重("猖披费结裹")。官兵打仗不行,招安却很积极("战多数招安"),连军官都开始学土匪那套("黠将近亦颇")。

2. 百姓苦难(中间10句)
具体描写土匪暴行:像豺狼般烧杀抢掠("焚掠穷委琐"),官兵却消极应对("执事初意惰")。宣城地区百姓逃亡一空("千室尽奔亸"),而官员们只会空谈报国("昌言假报国"),实际像扑火的飞蛾一样徒劳。

3. 诗人愤慨(最后6句)
带着官印的诗人疾驰赴任("马头戴印颗"),途中听到各种流言蜚语("语言纷炙輠")。他渴望带领精锐部队("罴貅"指勇猛士兵),彻底铲除匪患,而不是用招安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全诗用大量动物比喻(豺狼、蜂虿、罴貅)增强画面感,通过对比官兵的无能和土匪的嚣张,尖锐揭露了招安政策的荒谬。最后六句的急促节奏,生动展现了诗人忧心如焚又决心变革的状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