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卿烧木犀沉为作长句
海南万里水沉树,江南九月木犀花。
不知谁作造化手,幻出此等无品(诸本作品无等)差。
刘郎嗜好与众异,煮蜜成香出新意。
短窗护日度春深,石鼎生云得烟细。
梦回依约在秋山,马上清香扑霜霁。
平生可笑范蔚宗,甲煎浅俗语未公。
此香似有郢人质,能受匠石斤成风。
不须百和费假合,成一种性无异同。
能知二物本同气,鼻观已有香严通。
聊将戏事作薄相,办此一笑供儿童。
不知谁作造化手,幻出此等无品(诸本作品无等)差。
刘郎嗜好与众异,煮蜜成香出新意。
短窗护日度春深,石鼎生云得烟细。
梦回依约在秋山,马上清香扑霜霁。
平生可笑范蔚宗,甲煎浅俗语未公。
此香似有郢人质,能受匠石斤成风。
不须百和费假合,成一种性无异同。
能知二物本同气,鼻观已有香严通。
聊将戏事作薄相,办此一笑供儿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用桂花和沉香木煮出独特香气的故事,充满了生活趣味和哲理思考。
开头用对比手法:海南的沉香木和江南的桂花本来天各一方,却有人像魔术师一样把它们巧妙融合。这里"造化手"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暗喻后面刘文卿的制香手艺。
中间重点描写制香过程:刘文卿不按常理出牌,把蜂蜜煮成香,在春日里守着炉火慢慢熬制。烟气袅袅中,让人仿佛闻到秋日山间的桂花香,甚至联想到骑马踏霜时闻到的清冽气息。这里用"梦回""马上"的联想,把嗅觉体验变成了画面感十足的场景。
接着调侃历史人物范晔(写《后汉书》的学者),说他评价香料太肤浅。诗人认为真正的香就像技艺高超的匠人作品,不需要人工添加("百和"指混合香料),天然就具备独特气质。这里用"郢人质"的典故(楚国匠人运斤成风的故事),比喻香气浑然天成。
最后点明哲理:沉香和桂花本质相通,懂香的人自然能心领神会。诗人把制香当作生活小情趣,就像准备笑话逗孩子开心一样轻松愉快。全诗把日常琐事写得妙趣横生,既赞美主人公的创新精神,又表达了对天然本真之美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