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

临高台,高台迢遰绝浮埃。瑶轩绮构何崔嵬,鸾歌凤吹清且哀。

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

高台四望同,帝乡佳气郁葱葱。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

东弥长乐观,西指未央宫。赤城映朝日,绿树摇春风。

旗亭百隧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轮翠盖不胜春,叠榭层楹相对起。

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锦衾夜不襞,罗帷昼未空。

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

尘间狭路黯将暮,云间月色明如素。鸳鸯池上两两飞,凤凰楼下双双度。

物色正如此,佳期那不顾。银鞍绣毂盛繁华,可怜今夜宿娼家。

娼家少妇不须颦,东园桃李片时春。君看旧日高台处,柏梁铜雀生黄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宏伟高台上的繁华景象,同时暗含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1. 高台风光(前16句)
诗人站在高台上俯瞰长安城,用大量华丽的词藻描绘眼前景象:瑶台楼阁高耸入云,宫廷乐声悠扬哀婉。御沟边的青草、茂陵的苍松、阳光下闪耀的宫殿群、春风中摇曳的绿树,共同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皇城画卷。"帝乡佳气郁葱葱"一句,集中展现了都城旺盛的生命力。

2. 人间繁华(中间16句)
镜头转向市井生活:新开的集市商铺林立,贵族宅院富丽堂皇。朱轮华盖的马车穿梭街头,青楼里歌舞升平。诗人特别描写了青楼女子的生活细节:她们从早到晚梳妆打扮,罗帐不空,为客人精心装扮。这部分通过"绣户文窗""锦衾罗帷"等细节,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奢靡生活。

3. 盛衰无常(最后8句)
笔锋突然转折:当暮色降临,月光清冷地照在昔日繁华的场所。诗人提醒人们,眼前的桃李芬芳转瞬即逝,就像当年汉武帝的柏梁台、曹操的铜雀台,如今都已被黄土掩埋。最后四句犹如当头棒喝,用历史遗迹的荒凉对比眼前的繁华,道出"再辉煌的盛景终将化为尘土"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电影般的镜头语言,由远及近、从宏观到微观展现长安盛景
- 华丽辞藻下暗藏深刻哲理,前面越写繁华,后面的警示越显深刻
- "尘间狭路黯将暮"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让整首诗有了思想深度
- 最后用历史典故作结,提醒世人不要被眼前浮华迷惑

诗人通过这座高台,既展现了唐代都城的壮丽,也道出了"繁华易逝"的永恒主题,就像现代人站在城市高处,既惊叹于霓虹璀璨,又感慨世事无常。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