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路过一座小寺庙时的所见所想,展现了旅途中的悠闲心境和对亲人的思念。
开头用"客车来往不停,车轮压出的痕迹都变成沟了"这样生活化的画面,交代这是一个交通繁忙的地方。但作者却说"别怪我懒得上寺庙参观",因为这里更适合"抬头看风景"——暗示寺庙本身可能平平无奇,但周围的自然风光很美。
中间两句突然转向抒情:一个人游玩时最能体会想念弟弟的心情,向远处眺望比登楼远眺还要美妙。这里用对比手法,把寻常的登高望远和深沉的思念之情联系起来,说明思念比物理上的登高更能让人看到远方。
结尾很幽默:到处都是题诗,但"谁会给这些诗篇当收件人呢?"这一问既调侃了古人到处题诗的风气,又暗含一丝寂寞——再多的诗篇也难寄相思之情。
全诗妙在把旅途琐事、风景观赏、兄弟思念融为一炉,用轻松的语气说着深情的话,最后又以玩笑收尾,读来亲切自然又余味悠长。就像现代人旅游时随手发的朋友圈:既有风景照,又有心情记录,还带着点自嘲的幽默感。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