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顷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

侧闻中塘好,曾赋劝游篇。
凌江入枉浦,聊复信所传。
化工何作强,耿耿不自怜。
山山高相映,坞坞曲相穿。
林光百道合,花气十村连。
风迎乱駊騀,日送交婵媛。
天回徂阴后,地转升阳前。
初如别逃秦,疏附耻独贤。
又疑未兴周,掩拥欣俱全。
惜哉见之晚,重寻畏彫年。
一省三叹息,十步九折旋。
诗家诧梅事,槁乾陋肥鲜。
常于寒角晓,爱彼明冰悬。
疏枝涩冷艳,小窗露孤妍。
吟悲炙留嗛,句喜珠离渊。
忽兹遇众甫,欲彀羞断弦。
无以寄美人,千室炊暮烟。
明朝指行处,雾雨空迷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适的作品,描写了他两次游览中塘梅林的不同感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花气十村连")写诗人听闻中塘梅林很美,第一次游览后写了诗推荐别人来玩。这次他再次来访,看到群山环抱、曲径通幽,梅林绵延数里,花香飘散十村,景色确实名不虚传。

第二部分("风迎乱駊騀"到"欲彀羞断弦")是诗的核心,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梅花之美。诗人说梅花在风中摇曳像舞动的美女,在阳光下格外动人。他把梅花比作逃避暴政的贤人,又比作等待明主的隐士,既清高又谦虚。诗人遗憾自己发现这美景太晚,担心再来时梅花已凋谢,所以一步三回头地欣赏。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写诗人的惆怅。他感叹以前写的梅花诗都太肤浅,现在看到真实的梅林美景反而不知如何下笔。天色已晚该回家了,但想到明天再来时可能雾雨朦胧看不清美景,更添伤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山山相映""花气十村"等通俗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梅林的壮观
2. 通过"一步三回头"的细节描写,表现对美景的留恋
3. 把梅花比作隐士,赋予其高洁品格
4. 结尾的雾雨预言,巧妙表达美好事物易逝的哲理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告诉我们:美景不常在,赏景要及时,这既是写梅花,也是写人生。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