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名叫翟使君的地方官员的挽歌。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联"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说这位官员政绩卓著:国家史书记载着他的功绩,当地百姓都在歌颂他带来的安乐生活。用"勋伐"(功绩)和"乐康"(安乐)两个词概括了他生前的成就。
第二联"岂唯存柏椁,亦合葬桐乡"讲他的身后事:不仅准备了柏木棺材(古时高级官员的待遇),更应当安葬在他治理过的桐乡。这里用"柏椁"显示其身份,用"桐乡"体现百姓对他的爱戴。
第三联"黄壤千年恨,青山六里长"抒发哀思:黄土埋葬带来千年遗憾,眼前青山绵延六里(可能是送葬路线),更添哀伤。通过"黄壤"与"青山"的色彩对比,强化了生死相隔的悲痛。
最后一联"空馀铃阁畔,寂寞菊花香"写物是人非:官员生前办公的铃阁旁,只剩下寂寞开放的菊花。用菊花这个秋天意象,既点明逝世的季节,又暗示高洁品格,余香犹在却人已逝的怅惘跃然纸上。
全诗通过"史书记载-百姓爱戴-葬礼哀荣-睹物思人"的递进结构,既赞颂了逝者的政绩品德,又表达了深切的缅怀之情。最打动人的是末句那个"空"字,让所有功名成就最终都归于寂静,只留下淡淡菊香引人追思,余韵悠长。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