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

奇石嵌空势,连山多崩奔。
至此险亦止,截然当海门。
千尺无迂回,古色雨露痕。
俯映寒流急,惊浪相吐吞。
近水乃岩之,海气通云根。
欲寻杳无路,藤萝不可扪。
徘徊荡舟去,芦苇泊荒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险峻奇特的观音岩,以及周围壮阔又带点荒凉的自然景象。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感受它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
诗人用"奇石嵌空""千尺无迂回"这样具体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块巨大悬空的岩石,笔直地矗立在海边。岩石表面布满雨水冲刷的古老痕迹,显得沧桑有力。

2. 动静结合
写岩石是静止的,但用"海门""惊浪吐吞"来表现海浪的汹涌,静与动的对比让画面更生动。特别是"惊浪相吐吞"这个比喻,把海浪拍打岩石的样子比作巨兽吞吐,很有想象力。

3. 身临其境的体验
诗人不是远观,而是带我们近距离感受:低头看是湍急的寒流,想攀爬却发现藤萝无处可抓。最后乘船离开时,芦苇丛中的荒村更添几分野趣,让整个探险过程很有代入感。

4. 自然的威严与人的渺小
通过"至此险亦止""欲寻杳无路"这些描写,能感受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力感。岩石像一道天然屏障,既让人惊叹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暗示人类难以征服的敬畏。

整首诗就像用文字拍纪录片,既有大远景展现岩石的雄伟,又有特写镜头捕捉浪花和藤萝的细节。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险峻环境的刻画,自然流露出对大自然力量的赞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