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太宰节使朱先生和郭景纯游仙九首次其韵 其八

括坤奠天台,步溟涉方丈。
孔牖六浊人,到兹五根朗。
碧童双云鬟,峭峦发妙响。
跪求紫金经,仙书见存想。
一都理运毂,五岳图归掌。
七宝自满堂,三清可恣往。
王母垂双眉,顾恧衰有象。
遂投极乐国,聊解微尘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凡人进入仙境后的神奇体验,充满道教修仙色彩。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寻仙之路(前四句)
诗人先描写自己跨越千山万水("括坤奠天台"指走遍大地,"步溟涉方丈"指渡过大海),从充满欲望的凡间("孔牖六浊人")来到这个能让感官清明("五根朗")的仙境。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仙境与凡尘的不同。

2. 仙境奇遇(中间八句)
诗人遇到梳着云鬟的仙童("碧童双云鬟"),听到山峦发出的仙乐("峭峦发妙响")。他跪求仙家秘籍("紫金经"),看到仙书上的神奇景象。接着用一系列道教意象:能掌控城市命运("一都理运毂")、把五岳握在手中("五岳图归掌")、满屋珍宝("七宝自满堂")、随意游历仙境("三清可恣往"),展现修仙者获得的神奇能力。

3. 顿悟超脱(最后四句)
西王母的出现让诗人意识到自己凡人的局限("顾恧衰有象"指惭愧于仍有凡胎)。最终决定前往极乐世界(佛教概念,这里体现佛道融合),解脱尘世束缚("微尘网"指世俗牵绊)。这个结尾展现了从求仙到悟道的思想升华。

全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把修仙过程写得既神奇又真实。诗中把道教修仙术语(如三清、七宝)与具象描写结合,让玄妙的概念变得可感可知。最后从道教修仙转向佛教超脱,反映了古人宗教观念的融合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