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已泰安道中和西𬈑

平山堂畔忽经年,又是荒程上已天。
惭愧浆家供野味,树头小串摘榆钱。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泰安道中过"上巳节"(古代三月三的踏青节日)时的所见所感。

前两句说:去年在平山堂(扬州名胜)过节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又到了上巳节,自己却奔波在荒凉的路上。这里用"忽经年"和"又是"两个词,把时光飞逝的感慨写得特别生动。

后两句最有生活趣味:路边小店的农家热情地拿出野味招待,诗人却不好意思白吃人家的,就顺手从树上摘了几串榆钱(榆树的果实,可以吃)当作回礼。一个"惭愧"把诗人朴实的性格写活了,"树头小串"这个细节特别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诗人踮脚摘榆钱的可爱模样。

整首诗妙在把平凡小事写得充满人情味。没有华丽的辞藻,就像在唠家常:赶路时遇到好心人,自己不好意思占便宜,就用最自然的方式表达感谢。这种质朴中见真情的写法,正是古代田园诗的魅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