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至夜半半醒中若有所愧者闻空庭石渠流水㶁㶁清亮不觉心体顿舒醉卧俱失因赋其所感

吾生少欢娱,遇酒增慨慷。
殷床惟一眠,万虑几消亡。
半夜还有觉,惕然喟中肠。
世故何足道,诚恐此志荒。
人生苦为乐,我岂醒而狂。
孰为见在心,勿正能勿忘。
涓涓石渠溜,起予者卜商。
泠然落枕寒,解渴不待尝。
坐令肝肺间,一一流天浆。
须臾四体喻,发肤了无痒。
梦觉与醉醒,忽落俱亡羊。
流水去不舍,此心湛如常。
恍疑奏箫韶,仪凤碧云翔。
眷此听愈淡,杳谁见其乡。
乃知天宇中,一气同苍凉。
平明视渠水,非笙亦非簧。
矢诗以自歌,浊清付沧浪。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喝醉后半夜醒来时的复杂感受,既有对人生的思考,也有被自然治愈的瞬间。我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醉酒消愁
开头说"我这一生很少真正快乐,只有喝酒时才能痛快发泄"。喝醉后倒头就睡,暂时忘记了所有烦恼,这其实是很多人借酒消愁的真实写照。

2. 半夜惊醒的焦虑
半夜突然醒来时,作者感到一阵心慌("惕然喟中肠")。他担心自己沉迷享乐会荒废志向,但又觉得"人生已经够苦了,偶尔快乐有什么错"。这种矛盾心理特别真实,就像现代人熬夜玩手机后的自责感。

3. 流水声的治愈
这时听到庭院石渠的流水声("㶁㶁"是拟声词),像天然的音乐。清凉的水声让他感觉全身舒畅,连醉意都消散了。这个细节写得特别生动,我们都有过被自然声音安抚的经历,比如雨声让人放松。

4. 哲学思考
后面作者展开联想:流水不停歇就像人的初心不该改变("此心湛如常")。他想象这水声是上古的仙乐,凤凰在云中起舞,但回过神来发现不过是普通流水。这说明美好的感受往往来自内心的投射。

5. 清晨的领悟
天亮后再看那渠水,既不是乐器也不是仙乐,就是普通流水。作者决定把这份感悟写成诗,让一切顺其自然("浊清付沧浪"用屈原的典故,表示超脱)。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顿悟时刻":半夜被流水声唤醒的瞬间,所有烦恼突然释怀。作者把这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写得层层递进,从借酒消愁到被自然治愈,最后获得心灵平静。它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简单的自然之声,往往能带来最深的慰藉。

史尧弼

眉州人,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苏轼。年十四举于乡,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裤,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赋诗,尧弼援笔立就。未授官而卒。有《莲峰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