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其二 (丁卯)
王畿制既紊,大都乃偶国。
乡遂变轨里,都鄙乱阡陌⑴。
均人失所掌,平土恶可得。
元魏诏均田,自上之指给。
男妇逮奴婢,田受各有级⑵。
扰民恩不周,制地已无术。
元稹画作图,周主所叹惜。
吏民诏先习,一岁行不及⑶。
视魏倘设施,五十或笑百。
宣和乃置局,投牒任诬白。
私田指天荒,主者反租役。
鲁山阖县田,尽括不留隙⑷。
夺良以入公,夺公复有贼。
均地不可行,均税济其塞。
郭咨孙琳方,救敝出末策。
美名固可慕,实施竟何益。
天下方骚然,废书三太息。
乡遂变轨里,都鄙乱阡陌⑴。
均人失所掌,平土恶可得。
元魏诏均田,自上之指给。
男妇逮奴婢,田受各有级⑵。
扰民恩不周,制地已无术。
元稹画作图,周主所叹惜。
吏民诏先习,一岁行不及⑶。
视魏倘设施,五十或笑百。
宣和乃置局,投牒任诬白。
私田指天荒,主者反租役。
鲁山阖县田,尽括不留隙⑷。
夺良以入公,夺公复有贼。
均地不可行,均税济其塞。
郭咨孙琳方,救敝出末策。
美名固可慕,实施竟何益。
天下方骚然,废书三太息。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土地制度变迁为线索,揭露了历代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弊端,展现了理想政策在现实中变质的全过程。
开篇描写周朝井田制崩溃后,土地管理陷入混乱。接着用北魏推行均田制的例子,说明看似公平的政策(按人口分等级授田)实则执行困难,反而扰民。随后举唐代元稹绘制均田图、后周世宗试图效仿却难以实施的案例,暗示这类政策往往沦为纸上谈兵。
最讽刺的是宋徽宗时期的"土地改革":官府设立专门机构受理土地申诉,结果演变成一场闹剧。百姓为逃税指认良田为荒地,官员反过来强征赋税。诗中"鲁山全县田地都被搜刮得一点不剩"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政策扭曲后的掠夺本质。
最后诗人点明核心矛盾:强行平分土地行不通,平均税负也只是治标之策。那些打着"均田"旗号的改革,最终都沦为害民之政。全诗以"天下动荡,合上书本连连叹息"作结,流露出对民生多艰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具体历史案例,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脱离实际的政策,哪怕初衷再好,最终都可能变成百姓的灾难。诗人没有空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切片,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制度异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