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折坂(自注:用杜诗《木皮岭》韵。)
盘盘出鸟道,杳杳行人村。
斗起邛崃山,仄隘逾剑门。
天险溯开凿,未可常理论。
阴阳分向背,旦夕殊寒暄。
连山走云气,倏忽同追奔。
一峰独秀出,颇似岳势尊。
其下九折坂,劖绝割厚坤。
况复急雨薄,万壑当昼昏。
回舆与叱驭,北辙视南辕。
所志各有托,忠孝惟其根。
踟蹰两不决,心绪蚕丝繁。
峭壁落井底,一发青天痕。
人生鲜百岁,只有名常存。
勒铭匪易事,或用酬惊魂。
斗起邛崃山,仄隘逾剑门。
天险溯开凿,未可常理论。
阴阳分向背,旦夕殊寒暄。
连山走云气,倏忽同追奔。
一峰独秀出,颇似岳势尊。
其下九折坂,劖绝割厚坤。
况复急雨薄,万壑当昼昏。
回舆与叱驭,北辙视南辕。
所志各有托,忠孝惟其根。
踟蹰两不决,心绪蚕丝繁。
峭壁落井底,一发青天痕。
人生鲜百岁,只有名常存。
勒铭匪易事,或用酬惊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险峻的九折坂山路,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传递人生感悟。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12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笔法展现蜀道奇观:开篇用"盘盘""杳杳"勾勒出曲折幽深的山路,接着将邛崃山与剑门关对比,突出其险峻。诗人特别描写了山中瞬息万变的天气——向阳背阴处温差极大,云海奔腾如万马追逐,突然出现的独秀峰如同山岳之王,而脚下的九折坂则像大地被利刃劈开的伤口。暴雨骤至时,整座山瞬间陷入昏暗,这些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威严。
第二部分(中间8句)转入人生思考:用"回舆"(折返)与"叱驭"(冒险前进)的典故,比喻人生面临抉择时的矛盾心理。诗人认为无论选择忠君还是尽孝,本质都是坚守做人根本,但这种抉择就像蚕丝般纠缠难解。当看到峭壁如井底、青天如细线的景象时,顿悟人生短暂而精神永存。
第三部分(末2句)点明创作动机:诗人想通过刻碑铭记这段经历,既是对惊险旅程的纪念,更是对生命感悟的珍藏。全诗将自然险境与心灵困境巧妙对应,最终升华出"精神永存"的生命智慧,险峻山路由此成为人生道路的生动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