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叫彭大老的朋友去泉州做官。诗人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对朋友超脱世俗、不忘本心的赞赏和期许。
前两句"眼观荣辱等虚空,强著衣冠与世同"是说:你看淡了世俗的得失荣辱(像看天空一样不在意),虽然现在穿上官服和世人一样做官。这里用"强著"二字很妙,暗示做官并非他本意,只是勉强顺应世俗。
后两句"长夏清风秋夜月,高怀应不忘山中"是叮嘱:到了南方,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希望你在享受这些美好时,不要忘记山中的初心(可能指隐居时的淡泊心境)。诗人用"清风""夜月"这些自然意象,象征高洁的品格。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朋友间的理解与默契。诗人没有说教,而是用清风明月作比,既赞美朋友超然物外的胸怀,又委婉提醒他不要被官场同化。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把中国人重视"不忘初心"的智慧,通过日常景物自然流露出来。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