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悼亡
一别于今,问何处,魂兮飘泊。
又早是,残年急景,天寒水落。
皓月当头还似昔,空房越觉增萧索。
倘归来,蝶梦不曾迷,仍香阁。
井臼事,谁操作。
冷暖语,空沈著。
恨千秋彤管,惯遣贫薄。
永夜沈沈憎玉漏,总饶漏短人非昨。
也几回,拟把痛怀收,难忘却。
又早是,残年急景,天寒水落。
皓月当头还似昔,空房越觉增萧索。
倘归来,蝶梦不曾迷,仍香阁。
井臼事,谁操作。
冷暖语,空沈著。
恨千秋彤管,惯遣贫薄。
永夜沈沈憎玉漏,总饶漏短人非昨。
也几回,拟把痛怀收,难忘却。
现代解析
这首《满江红·悼亡》是作者悼念亡妻的深情之作,字字血泪,句句含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时间与孤独的煎熬
开篇"一别于今"直接点出天人永隔的痛苦。"残年急景"用寒冬景象(天寒水落)暗喻生命凋零,而"皓月当头还似昔"的对比更显物是人非——月亮依旧,但空房只剩冷清。最揪心的是"倘归来"三句,幻想妻子魂魄归来仍记得旧居,这种自欺式的期待反而加重了悲痛。
二、生活细节的刺痛
"井臼事"(打水舂米的家务)、"冷暖语"(嘘寒问暖的对话)这些日常琐事,现在都成了扎心的存在。特别是"恨千秋彤管"这句,抱怨史书(彤管)只记录大事,却忽视普通夫妻的深情,这种"贫薄"的记载方式让作者愤懑。
三、无法释怀的永恒伤痛
结尾处"永夜沈沈"的漫漫长夜中,作者发现时间(玉漏)只会加深痛苦。最后"拟把痛怀收"的挣扎和"难忘却"的坦白,形成强烈矛盾,这种既想解脱又甘愿沉溺的痛苦,正是最真实动人的悼亡情感。
全词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对着亡妻絮絮低语。从寒冬景象到生活细节,从怨恨史书到自我挣扎,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丈夫最质朴的思念——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每个清晨醒来时,发现再无人应答的刻骨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