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信州(今江西上饶)的美丽风光和宁静生活,读起来轻松惬意,充满画面感。
首联"信州风物好,倦旅亦开颜"直接点题:信州的风景太美了,连疲惫的旅人都会露出笑容。开门见山告诉我们这里是个让人忘记疲惫的好地方。
中间两联用四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信州特色:
1. "滩响层层石":河滩上流水拍打着层层叠叠的石头,哗哗作响
2. "林疏面面山":稀疏的树林间,能看到四周环绕的青山
3. "狎鸥飞不去":与人亲近的水鸟舍不得飞走
4. "放犊饮初还":放牧的小牛刚喝完水正往回走
这些画面有声音(滩响)、有远近(从近处的石头到远处的山)、有动物(鸥鸟和牛犊),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结尾"夜火浮桥外,连船当户𣟴"最有意境:夜晚的灯火映照在浮桥外,停泊的船只挨着人家门口。一个"𣟴"(同"闲")字,把船只悠闲停靠的状态写活了,也暗示这里人们生活的闲适。
全诗妙在:
1. 每句都是信手拈来的日常景象,却组合得清新自然
2. 通过旅人的眼睛观察,既有新鲜感又带着欣赏
3. 动静结合(流水声与静止的山,飞鸟与闲船)
4. 最后用夜火收尾,给白天的美景添上温暖的余韵
读完就像看了一部信州风景纪录片,能感受到诗人对这片山水发自内心的喜爱。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