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泓洞

葛翁行满赤乌年,丹灶离披已绝烟。
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
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
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神秘的洞穴——龙泓洞。诗人通过描绘这个洞穴的传说和景象,表达了对洞穴中仙人和神奇力量的向往。

首句“葛翁行满赤乌年”,指的是一位名叫葛翁的长者,他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修炼圆满。这里的“赤乌年”指的是东汉末年,当时人们认为这是神仙出世的时代。

第二句“丹灶离披已绝烟”,说的是葛翁的炼丹炉已经废弃,不再有仙人在此炼丹。这暗示了洞穴和它的神秘力量已不再被人所用。

接下来两句“龙在此泓谁得见,路通别邑自相传”,描述了龙的存在。龙在洞中生活,但很少有人能看到它们。然而,洞穴的路通向其他地方,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了解洞穴的传说。

“树头雷两遗神火,岩腹莓苔带海涎”,这两句描绘了洞穴内的奇异景象。树上残留着雷击留下的人工火种,岩石上生长着苔藓,岩石上还带着海水的痕迹,让人联想到洞穴的古老和神秘。

最后两句“有耳不须闻浪涌,只消采乳亦通仙”,诗人认为,没有必要去听外面的世界,洞穴中采来乳状物质就可以达到仙境。这暗示了诗人对洞穴内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龙泓洞为中心,通过描述它的传说和景象,表达了对仙人和神秘力量的向往,以及对洞穴中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