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寺观吴伟画壁长句
晨兴骑马缘山嵎,初日照眼明金铺。
石磴无人散松子,入门茗荈追清娱。
何人善绘江夏吴,应真五百穷规模。
其上调御古丈夫,诸天剑佩纷来趋。
袈裟一缕覆大地,三大劫等翻辘轳。
无所从来亦无去,始终不异难觑𨵦。
两壁磅礴尽意态,凌风蹈海神灵俱。
鹦鹉塔向指尖出,猢狲藤傍眉端扶。
作使天魔如使奴,狞恶慑伏情恬愉。
公无渡河胡为乎,只愁罥挂摧头颅。
何事毒龙肆吞啮,乃从腥吻结跏趺。
缁素膜拜惊且呼,毒来慈受毒嗫嚅。
人间横逆岂不尔,参互比拟皆无殊。
鹊巢于顶膝穿芦,天花落处成氍毹。
如此定力合赞叹,总持妙湛将同途。
金锡汾阳示激劝,圆相沩仰开蒙愚。
西来之意岂尽此,令人惝恍生踌蹰。
山水暴涨能径渡,髻珠道人斥其诬。
幻化由来亦轻渺,忍俊不禁堪胡卢。
自乳生酪酪生酥,酥分生熟成醍醐。
搬柴运水神用足,粥饭既了涤钵盂。
贪子得珍乍惊喜,终非长者安其帑。
细观兰那见奇特,所诣已善犹有虞。
将无显异尚惑众,波提木乂还自逋。
即如延陵此绘画,烟丝雾缕真难摹。
当其经营备惨澹,可悟万象由虚无。
识心达本乃至要,莫眩五色随模糊。
去爱有如摘悬珠,一一摘尽爱水枯。
圣凡不立是何境,性清净故超瑕瑜。
石磴无人散松子,入门茗荈追清娱。
何人善绘江夏吴,应真五百穷规模。
其上调御古丈夫,诸天剑佩纷来趋。
袈裟一缕覆大地,三大劫等翻辘轳。
无所从来亦无去,始终不异难觑𨵦。
两壁磅礴尽意态,凌风蹈海神灵俱。
鹦鹉塔向指尖出,猢狲藤傍眉端扶。
作使天魔如使奴,狞恶慑伏情恬愉。
公无渡河胡为乎,只愁罥挂摧头颅。
何事毒龙肆吞啮,乃从腥吻结跏趺。
缁素膜拜惊且呼,毒来慈受毒嗫嚅。
人间横逆岂不尔,参互比拟皆无殊。
鹊巢于顶膝穿芦,天花落处成氍毹。
如此定力合赞叹,总持妙湛将同途。
金锡汾阳示激劝,圆相沩仰开蒙愚。
西来之意岂尽此,令人惝恍生踌蹰。
山水暴涨能径渡,髻珠道人斥其诬。
幻化由来亦轻渺,忍俊不禁堪胡卢。
自乳生酪酪生酥,酥分生熟成醍醐。
搬柴运水神用足,粥饭既了涤钵盂。
贪子得珍乍惊喜,终非长者安其帑。
细观兰那见奇特,所诣已善犹有虞。
将无显异尚惑众,波提木乂还自逋。
即如延陵此绘画,烟丝雾缕真难摹。
当其经营备惨澹,可悟万象由虚无。
识心达本乃至要,莫眩五色随模糊。
去爱有如摘悬珠,一一摘尽爱水枯。
圣凡不立是何境,性清净故超瑕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骑马去昌化寺观赏吴伟壁画的过程和感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路上的风景(前四句):
早晨骑马沿着山脚走,初升的太阳像金色的门帘一样耀眼。石阶上散落着无人踩踏的松果,进入寺庙后喝着清茶享受悠闲时光。这里用阳光、松子、清茶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
2. 壁画的震撼(中间大部分):
- 画家吴伟在墙上画了五百罗汉,中央是威严的佛祖,周围环绕着佩剑的天神。袈裟的衣角仿佛能覆盖整个大地,展现出宏大的佛教宇宙观。
- 壁画细节生动:鹦鹉塔从指尖冒出,猴子攀着藤蔓,凶神恶煞的天魔被驯服得像奴仆。有毒龙张着血盆大口,却有修行者淡定地打坐其中。
- 作者感叹这些画面就像人间百态,善恶并存。通过"毒龙与慈悲""凶神被驯服"等对比,表现佛法能包容和化解一切冲突。
3. 哲理的思考(最后部分):
- 指出这些奇幻画面其实源于"虚无",就像做奶酪需要一步步加工,修行也要循序渐进。
- 提醒人们不要被华丽表象迷惑,要像摘珠子一样放下执念,最终达到"清净无瑕"的境界。用"搬柴运水""洗碗"等日常比喻说明修行就在平凡生活中。
全诗通过描写壁画的奇幻场景,层层递进地探讨了佛教哲理:从视觉震撼到心灵感悟,最后回归生活本真。画中的毒龙、天魔等夸张形象,实际是人性善恶的隐喻,而作者认为真正的修行不是追求神奇,而是像日常劳作一样踏实修心。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