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夜借宿寺院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对禅意生活的向往。

前四句是回忆与现实的交织:诗人想起曾经在凉堂静坐时,看着银河流转的时光("明河几度流"用流动的银河形象化表现时间流逝)。如今在小暑时节参禅,却带着病体迎来秋天,暗示身心状态的变化。

后四句聚焦当下寺院生活:"水国曾重讲"指过去在水乡讲经的经历,"云林半旧游"说寺院环境似曾相识。最后两句最妙——看着月亮西沉,感觉就像月亮也在追寻佛法真理("道相求"),把自然现象和修行心境融为一体。

全诗用"看月落"这个简单场景,把时间流逝、人生际遇和禅悟追求串联起来。寺院的环境让诗人获得心灵安宁,连月亮都成了求道者,这种将自然拟人化的写法,让普通的秋夜景色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