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和铁尊道尹游仙岩作

兵戈满地,只溪山深处,未经尘污。
不负先民分鹤俸,点缀灵湫香火(先大参旸谷公曾斥资修山寺。)。
谢客风流,逋仙峭特,千载重经过。
吟鞭遥指,九天飞下珠唾。
曾记白石工词,广平能赋,著个屠沽我。
泼墨淋漓梅雨瀑,到此羽衣惊破⑴。
眉妒西颦,心输崔句,下笔终蒐騀。
阳春白雪,乃知高曲难和。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中,诗人与友人探访深山古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乱世中难得的精神净土。

上阕开篇就点明背景:外面兵荒马乱,只有这深山溪水还保持着纯净。诗人提到祖辈曾出资修缮山寺,如今自己来此,既是对先人的致敬,也是寻找心灵慰藉。他把同游的友人比作古代名士谢灵运(爱游山玩水的诗人)和林逋(隐居孤山的梅妻鹤子先生),说他们像仙人下凡般吟诗作赋,给山水增添了文采。

下阕诗人谦虚地说:虽然同游的都是像姜夔(南宋词人)那样的大才子,自己这个俗人(屠沽指杀猪卖酒的,是自谦)也敢跟着写诗。看到瀑布像泼墨画般壮观,连神仙(羽衣代指)都会被震撼。他坦言自己写诗比不上别人,就像东施效颦总差些韵味,但依然努力尝试。最后感叹友人们的诗如同阳春白雪般高雅,自己实在难以企及。

全词通过对比战乱与山水、先人与今人、雅士与俗客,突出了三个层次:一是乱世中自然与人文的珍贵,二是对先贤风骨的追慕,三是文人雅集时既互相欣赏又谦逊自省的情趣。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动荡年代,依然坚持文化传承、寄情山水的文人风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