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叫仇池的地方,它位于武都山和轩辕谷附近,水源丰沛、土地肥沃。诗人感叹:如果不是氐族和羌族占据了这个险要之地,这里本该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诗人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仇池的自然之美和现实之憾。前两句用"山接谷""富水源"勾勒出仇池依山傍水的优越地理环境,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这样美好的地方却被少数民族占据,无法成为人们向往的桃花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正是诗歌的动人之处。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借仇池之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环境的向往,也隐含着对现实纷争的无奈。短短四句,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暗含社会现实的感慨,展现了诗人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