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雪后游览采石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物的交织,表达了对美景的赞叹和对往昔才子的追思。
前六句是生动的雪后山水画:
- 开篇直接写行走在采石矶,残雪像宝石般镶嵌在陡峭山崖的缝隙里
- 青松在雪中显得格外苍翠,黄竹(可能指枯竹)的枝干像美玉般晶莹
- 石碑悬在栈道旁,祠堂的金顶在林间闪闪发亮
中间四句转入历史联想:
- 想起传说中李白(宫锦袍指他穿的华服)曾在这里吟诗作赋、乘船经过
- 如今诗仙早已逝去,让人不禁叹息天才的难得
最后两句回到现实:
- 离开船只走上大路时,寒风刺骨,衣衫单薄的旅人感到阵阵寒意
全诗妙在三个层次的自然转换:
1. 实景描写:雪、松、竹、碑、祠组成立体的冬日山水
2. 历史穿越:由实景联想到李白,古今场景重叠
3. 情感收束:从怀古的惆怅回到现实的寒凉,形成余韵
最打动人心的两点:
- "残雪嵌巑岏"的"嵌"字,把静态的雪写得像主动装饰山岩的珠宝匠
- 最后突然的"风疾客衣寒",让壮阔的山水和辉煌的历史都归于平凡旅人的真实体感,形成巨大反差
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