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杂兴十首 其七

我亦西郊有草堂,时从野老话农桑。
匏瓜足食何忧馑,檿柘新栽莫漫伤。
架上法书兼魏晋,案閒诸子杂荀扬。
朝耕夜读吾儒事,可不焚膏继夕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文人隐居田园、耕读自乐的生活画面,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情趣。

首联"我也有个西郊草堂,常和老农聊聊种地养蚕的事"开篇就点明作者身份——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而是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读书人。这种接地气的开场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颔联"葫芦结得多不怕饿,新种的桑树别急着心疼"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自给自足的满足感。"檿柘"是优质桑树,这里透露出诗人对农事的精通,新栽的桑树暂时不能采叶养蚕,但他劝自己别着急,体现从容心态。

颈联"书架上放着魏晋名家字帖,桌案上摊着荀子扬雄的著作"突然从田园转到书斋,两个看似不搭的场景被巧妙拼接。这种耕读交替的生活,正是古代文人的理想状态。

尾联"白天耕种夜里读书本是读书人的本分,怎能不点灯苦读到深夜"点明主旨。"焚膏继晷"的典故被化解为"点灯夜读",既保留文化内涵又不失通俗。最后以反问作结,强调这种生活是主动选择而非被迫为之。

全诗妙在将"扛锄头"和"拿毛笔"两种形象自然融合:葫芦桑树见证他的农民身份,法书诸子证明他的学者本色。诗人用最生活化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儒者,既要读懂圣贤书,也要懂得土地的心跳。这种"既能挥毫写魏晋,也会扶犁种桑麻"的人生境界,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