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仙气和烟火气的山野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能闻到山泉的清香、听到樵童的笛声。
前两句"鹫头峰古接仙氛,龙尾泉香石溜分"像电影开场的长镜头:古老的鹫头峰高耸入云,仿佛连接着仙界,山间的龙尾泉水流淌,在石缝间分出支流,泉水带着清香。这里用"仙氛"二字给画面蒙上一层朦胧的仙气,而"石溜分"又让静止的画面流动起来。
后两句"爨妇洗酥凝白雪,樵童叫笛响青云"镜头转向人间烟火:农妇在泉边清洗乳制品(酥),洁白的颜色像积雪一样;砍柴的孩子吹着笛子,清脆的笛声直上云霄。这里"凝白雪"的比喻既写实又传神,而"叫笛"这个动作让安静的山水画突然有了声音,一个"响"字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全诗妙在把仙境般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生活场景完美融合,就像用手机同时拍到了云雾缭绕的山峰和山下晾晒的腊肉。诗人没有刻意追求深奥,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就把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出了神仙境界的味道。特别是最后樵童的笛声,既打破了山林的寂静,又增添了田园的趣味,让人读完后还能在脑海里回荡着那清脆的声响。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