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莫干山(民国九年)

初看山脚斜阳黄,渐闻凉风飒飒鸣高冈。
炊烟渐上云渐合,顿使山无远近皆苍茫。
夜上峰头天已黑,缺月疏星气萧瑟。
寥天忽跳赪虬珠,斑驳林峦半苍赤。
披衣起立明霞中,朝气扑面生冲融。
群山起伏何止千万叠,修竹掩映何止千万丛。
沈沈黝色黯云壑,瑟瑟清影明岚峰。
泉流涧中鸣不断,其声欲与风叶同琤瑽。
平生爱竹已成癖,三竿两竿青亦得。
只今身已入山深,虽白云乡不此易。
流长不洗孙楚耳,峰青不蜡阮孚屐。
一角茅檐对远山,此心清似长天色。

现代解析

这首《游莫干山》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体验了一次从黄昏到黎明的山间之旅,像一部快进的风景纪录片。

开篇是黄昏登山:夕阳把山脚染成暖黄色,凉风在高处呼呼作响。随着炊烟升起、云雾聚拢,整座山突然被朦胧的青色笼罩,像被泼了一层水彩。这里用色彩变化(黄→青)和声音(风声)营造出傍晚山间的静谧感。

夜间登顶时,画面转为冷色调:残缺的月亮、稀疏的星星,突然一道朝霞像红色龙珠蹦出来,把树林照得红青相间。这种明暗对比就像突然打开了舞台灯光,让夜山瞬间鲜活起来。

黎明时分最精彩:诗人披衣站在霞光里,群山像千万层波浪,竹林像千万支绿色画笔。深谷还沉浸在暗色中,山脊已泛起晨光。泉水叮咚声和风吹树叶声交织,仿佛大自然在合奏。这里用"千万叠""千万丛"的夸张手法,展现群山竹海的壮阔。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他爱竹成痴,觉得两三竿青竹就足够美好。此刻深入山中,连神仙住的"白云乡"都不想换了。用孙楚听流水洗耳、阮孚为青山打蜡木屐的典故,说明这山水纯净得能净化心灵。结尾处茅屋对着远山的画面,把"心似长天"的豁达心境具象化。

全诗就像用文字作画:黄昏的金黄、夜色的青黑、朝霞的赭红、竹林的翠绿,配合风声泉响,调动了所有感官。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不是空洞赞美,而是通过"三竿两竿青亦得"这样具体的满足感来体现,让读者也能共情这份简单的快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