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周六园林因有茶瓜之会

凤岗峰下旧荆扉,龙眼阴阴暑气微。
海上云山迢递见,林间车马往来稀。
风摇竹露沾纱帽,鸟蹴藤花堕客衣。
不为茶能留永日,主人谈笑却忘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日里在朋友家园林聚会的美好场景,充满了闲适与惬意。

开头两句点明了聚会地点:凤凰山下的老房子,龙眼树茂密成荫,连夏日的炎热都变得不那么明显。这里用"旧荆扉"(老木门)和"龙眼阴阴"营造出一种古朴幽静的氛围。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聚会的环境:从园林里可以远远望见海边的云山,林间偶尔有车马经过。微风吹动竹子,露水沾湿了纱帽;小鸟踩踏藤花,花瓣飘落到客人衣服上。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灵动。

最后两句道出聚会的真谛:大家不只是为了喝茶才待这么久,而是主人的谈笑风生让人忘记了回家。这句话点明了聚会的欢乐氛围,也体现了朋友间真挚的情谊。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一幅夏日雅集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沾纱帽"、"堕客衣"等生活化描写,让整首诗既雅致又不失亲切感。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