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
半夜风威壮,今朝瑞雪呈。
徊翔如有待,附著不胜轻。
叠叠云筛下,番番雨簇成。
雕镌非众巧,融结似无精。
河汉潜欺没,乾坤欲混并。
漫空虽结⑴白,触处已纵横。
枯茂全妆出,洼隆一概平。
参差相掩覆,散乱或逢迎。
远岫依稀失,高松独自荣。
光明通鬼穴,肃杀下天兵。
挥霍偏随马,凭陵或绕城。
威棱生剑戟,物色俨冠缨。
楼阁危将堕,乌鸢噤不鸣。
岩封蹲豺⑵起,岸断蛰龙惊。
地轴犹疑折,林梢不易擎。
秾寒排瘴毒,和气入春耕。
虽学峨峨势,其如薄薄名。
暗销知地暖,坐对觉神清。
交互当门舞,玲珑照眼明。
味宜茶品试,力与酒权争。
佳景谁能赏,幽吟似有情。
开樽烦点缀,喣笔为题评。
旧说三农庆,量深一尺盈。
忧民心正切,击缶助欢声。
徊翔如有待,附著不胜轻。
叠叠云筛下,番番雨簇成。
雕镌非众巧,融结似无精。
河汉潜欺没,乾坤欲混并。
漫空虽结⑴白,触处已纵横。
枯茂全妆出,洼隆一概平。
参差相掩覆,散乱或逢迎。
远岫依稀失,高松独自荣。
光明通鬼穴,肃杀下天兵。
挥霍偏随马,凭陵或绕城。
威棱生剑戟,物色俨冠缨。
楼阁危将堕,乌鸢噤不鸣。
岩封蹲豺⑵起,岸断蛰龙惊。
地轴犹疑折,林梢不易擎。
秾寒排瘴毒,和气入春耕。
虽学峨峨势,其如薄薄名。
暗销知地暖,坐对觉神清。
交互当门舞,玲珑照眼明。
味宜茶品试,力与酒权争。
佳景谁能赏,幽吟似有情。
开樽烦点缀,喣笔为题评。
旧说三农庆,量深一尺盈。
忧民心正切,击缶助欢声。
现代解析
这首《咏雪》用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比喻,描绘了一场大雪从降临到消融的全过程,展现了雪的壮美与温柔,同时暗含对民生关怀的深意。
1. 雪的动态之美
开篇用"半夜风威壮"营造暴风雪来临的紧张感,随后雪像被筛落的云朵("云筛下")、被雨水簇拥的棉团("雨簇成")般轻盈飘落。诗人说雪"不是人工雕刻",却自然形成精巧的形态,突出大自然的神奇。
2. 雪改变世界的力量
大雪覆盖万物,让高山模糊("远岫依稀失"),唯独青松挺立("高松独自荣")。它像天兵降临般肃杀,让乌鸦噤声、豺狼躲藏,甚至让人担心大地会被压垮("地轴犹疑折")。这些夸张的比喻让人感受到雪的威慑力。
3. 雪的双重性格
诗人注意到雪的矛盾:看似冰冷威严,却能驱散瘴气("排瘴毒"),预示丰收("三农庆");看似厚重("峨峨势"),实则脆弱易化("薄薄名")。雪在阳光下消融时,又化作滋润春耕的甘露。
4. 人与雪的互动
最后笔锋一转,写人们赏雪饮酒、即兴赋诗的热闹场景。当农民为丰年预兆欢呼时,诗人却惦记着"忧民心正切",提醒我们不要只看到雪的美,还要想到挨冻的贫苦人。
全诗亮点
- 比喻新奇:把雪比作"天兵""剑戟",突出其气势;比作"冠缨",又显其精致。
- 动静结合:既写雪飘落的动态,又写积雪覆盖的静态。
- 人文关怀:在美景中融入对民生的关切,使诗歌更有深度。
这不仅是写景诗,更是一幅冬日生态全景图,既有自然伟力的震撼,也有人间烟火的温度。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