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兄惠然见临笃叙世契示以先哲遗墨稽首敬观因题其后

家传文献六经香,袖有骊珠日月光。
乔木阴阴人已远,祇应故笏是甘棠(以上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二二)。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带着祖传的珍贵字画来访,引发作者对家族文化传承的感慨。

前两句"家传文献六经香,袖有骊珠日月光"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把家传典籍比作散发香气的经典(六经),把朋友带来的字画比作袖中珍藏的明珠(骊珠),说这些文化瑰宝像日月一样光辉永存。这里既赞美了朋友带来的礼物,也暗含对文化传承的珍视。

后两句"乔木阴阴人已远,祇应故笏是甘棠"转入更深层的思考:高大的树木(象征祖先)投下荫凉但人已逝去,唯有留下的朝板(故笏,官员上朝用的手板)像甘棠树一样成为纪念。这里用《诗经》中"甘棠"的典故(周朝百姓为纪念贤臣召公而爱护他种过的甘棠树),表达对先人德行的追念。

全诗通过"文献-骊珠-乔木-甘棠"这一系列意象,把物质文化遗产(字画)和精神传承(先人德行)巧妙联系,传递出"睹物思人,文脉永续"的核心情感。语言看似平淡但内涵深厚,典型体现了宋诗"以理入诗"的特点。

李大异

李大异,字伯珍,新建(今江西南昌)人。大性弟。孝宗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进士。历刑工部架阁文字、太学正、将作监主簿、司农寺丞。宁宗即位,出为夔州路转运判官(《两朝纲目备要》卷九)。嘉泰三年(一二○三),召除秘书监,四年,为中书舍人。迁右谏议大夫。因与韩侂胄不合,罢。嘉定元年(一二○八)知平江府,三年,知建康府。归居豫章。事见《宋史》卷三九五《李大性传》。今录诗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