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语言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守规矩,否则等到闯下大祸就来不及后悔了。
前两句用《易经》的两个卦象打比方:
- "噬嗑利用狱"就像说法律像牙齿咬合食物一样,该惩罚时就要惩罚
- "家人闲有道"是说治家要有规矩,就像一家人和睦相处需要家规
后两句是核心警告:
- "灭耳悔已迟"用了"割耳朵"的酷刑作比喻,等耳朵被割掉才后悔就太晚了
- "其能免何校"反问:到那时还怎么逃脱惩罚?("校"指刑具)
全诗像一位长辈在严肃提醒:无论是国家法律还是家庭规矩,都要提前遵守。别等触犯法律受到严惩时,才哭着说后悔。诗人用牙齿咬合、家庭相处这些日常现象,让抽象的"遵纪守法"道理变得生动易懂。最后用残酷的刑罚画面给人强烈警示,这种先讲道理再吓唬的劝说方式,至今我们教育孩子时还在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