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闲适生活场景,核心可以概括为"自由自在的隐逸之乐"。
前两句"可人花木四时足,随意园池百亩馀"像一幅动态画卷:园子里种着让人心情愉悦的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致;百亩大的池塘和园林可以随心所欲地布置游玩。这里用"可人""随意"两个词,突出了主人对生活环境的完全掌控和惬意。
后两句"但续岷山高士传,不谈天上故人书"揭示了主人的精神追求:只愿意续写岷山隐士的高洁故事(暗指保持清高品格),连天上神仙老友的来信都懒得理会(比喻不慕权势)。这种夸张说法生动表现了主人公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全诗妙在把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完美结合:既有实打实的百亩园林、四季美景的物质保障,又有不慕权贵、专注修心的精神高度。诗人用日常景物作比喻,把抽象的隐逸理想变得具体可感,让人仿佛能触摸到那片自由天地。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