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扬帆时闭目静听如空山梵呗殊有会心

破浪风前万鼓鸣,喧嚣原向静中生。
无心只作深山听,一树松涛起梵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顺风航行时的独特体验,把风声比作空山寺庙的诵经声,传递出一种闹中取静的禅意。

前两句"破浪风前万鼓鸣,喧嚣原向静中生"用打鼓声比喻风浪的轰鸣,表面看是热闹场景,但诗人却说这种喧嚣反而能让人内心平静。就像我们身处嘈杂环境时,若能超脱看待,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安宁。

后两句"无心只作深山听,一树松涛起梵声"写诗人闭上眼睛,把风声想象成深山里的松涛和诵经声。这种联想很巧妙,把自然界的风声和宗教的宁静感联系起来,说明只要心境平和,任何环境都能成为修心的道场。

全诗最妙的是把"风浪声-鼓声-松涛-诵经声"这几个意象串联起来,用声音作为桥梁,把外在的动荡和内在的宁静统一起来。就像现代人戴着耳机在喧闹中听音乐一样,诗人教会我们:真正的平静不是逃避喧嚣,而是在喧嚣中保持超然的心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