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泪一首

十月南湖水拍天,屋庐漂尽少人烟。河防不救柴林院,王赋谁蠲汉上田。

疏排后代无神禹,生息何方有计然。衰老空垂忧国泪,几曾恩惠及颠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天灾人祸下的凄凉图景,表达了一位忧国忧民老者的痛苦与无奈。

开篇用"十月南湖水拍天"这样夸张的描写,展现洪水肆虐的可怕场面——十月的南湖(可能是洞庭湖)巨浪滔天,房屋被冲毁,人烟稀少。这里通过"屋庐漂尽"四个字,生动刻画出灾后的荒凉。

第三四句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官府治水不力(河防不救),受灾百姓还要照常缴纳赋税(王赋谁蠲)。"柴林院"可能是受灾的具体地点,"汉上田"则泛指百姓的田地。

五六句用典表达绝望:如今再没有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神禹),也找不到像计然这样能帮百姓恢复生计的能人。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对现实治理能力的失望。

结尾最为沉痛:衰老的作者只能空流忧国之泪,因为朝廷的恩惠从未真正惠及底层困苦百姓(颠连)。"几曾"二字尤其有力,直指统治者长期漠视民间疾苦的现实。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种无力感——面对天灾人祸,老人既不能改变现状,又无法视而不见,只能以诗歌记录苦难,替百姓发出呐喊。诗中洪水不仅是自然灾害,更是腐败政治的象征,冲刷着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根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