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即事

都门閒望处,车马满香尘。
禁绕龙池树,钟残凤阙春。
衣冠三辅客,剑履五侯宾。
唯有扬雄宅,门前草自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繁华与文人清贫的对比,充满讽刺意味。

前四句写京城的热闹景象:站在城门口闲望,只见车马扬起的尘土中带着香气(暗示权贵们的奢华)。皇宫旁的龙池树木被重重禁卫环绕,报时的钟声在宫阙间回荡,连春天都显得残缺不全——这些细节都在暗示权力中心的森严与压抑。

中间两句直接点明权贵们的排场:满街都是穿戴华贵的官员("三辅客"指京城官员),连他们的随从("五侯宾")都佩剑穿靴趾高气扬。这里用"剑履"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权贵们嚣张的气焰。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在这片浮华之中,只有扬雄(汉代著名文人)的故居门前,野草自然生长,年年焕发新绿。这个对比非常强烈——一边是追逐名利的喧嚣,一边是文人清贫自守的宁静。野草"自新"的意象特别巧妙,既暗示文人精神的生生不息,也暗讽那些追逐富贵的人最终都会如尘土般消散。

全诗就像用镜头语言拍摄的纪录片:先给权贵们奢靡的生活一个全景,再特写他们趾高气扬的神态,最后镜头突然切到破旧院落里的一丛青草。这种强烈反差让人自然体会到:真正的价值不在权势,而在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