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① 其五
卓哉蒋刺史,判澎已十年⑴。
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
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
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
廉俸无多入,心馀力苦绵。
尔民共见知⑵,长官亦可怜。
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
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
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
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
乃知社义仓,良法本前贤。
苟无义仓钱,旦夕胡能延。
当日劝输将,吝者犹戋戋。
今既解此意,乐岁共勉旃。
行当白大府,设法谋所先。
仓实议增贮,贡税议暂蠲。
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廖振富编校)。
视民如孙曾,呼之即来前。
心伤澎民苦,双睫涕泪涟。
死者赙以槥,病者医以钱。
廉俸无多入,心馀力苦绵。
尔民共见知⑵,长官亦可怜。
台阳各大吏,闻报心忧煎。
筹款拨拯济,隔海目悬悬。
使者自厦来,两地相周旋。
薯丝十万石,计可尔命全。
乃知社义仓,良法本前贤。
苟无义仓钱,旦夕胡能延。
当日劝输将,吝者犹戋戋。
今既解此意,乐岁共勉旃。
行当白大府,设法谋所先。
仓实议增贮,贡税议暂蠲。
一以抒民力,一以扶民颠(廖振富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蒋刺史的清官,在澎湖当了十年地方官,像对待自家儿孙一样爱护百姓。他看到老百姓生活困苦,经常难过得掉眼泪,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死人买棺材、给病人付医药费。虽然他想帮更多人,但个人力量实在有限。
这时候台湾的上级官员们知道了灾情,紧急从厦门调来十万石红薯丝救济灾民。诗人由此感慨:幸好古代就有"义仓"这种存粮救灾的好制度,当初劝富人捐粮时还有人抠门小气,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互助的重要性了。最后诗人建议:应该向上级汇报,一方面多存粮食,一方面减免赋税,这样才能真正帮百姓渡过难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流泪救民的清官形象,比喊口号更有感染力 2. 通过救灾事件揭示深刻道理:制度建设比个人善心更重要 3. 提出的具体建议(建粮仓、减税)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4. 语言就像老爷爷讲故事,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