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昌平地区在自然灾害和官府压迫下的凄凉景象,同时表达了对历史清官刘谏议的敬仰和自责。
前四句用白描手法展现昌平现状:离京城只有百里,却像个被遗忘的孤城。夏天暴雨成灾,秋天颗粒无收,老百姓连基本口粮都没有。这里用"邑井孤"这个形象说法,把整个昌平比作一口孤独的水井,暗示当地民生凋敝、无人问津。
后四句笔锋转向社会矛盾:官府还在强征劳役,虽然朝廷已经下令免税。这种政策执行脱节的现象,凸显了基层官吏的腐败。最后诗人想起唐代敢言直谏的刘蕡(刘谏议),觉得千年后的官员们(包括自己)面对民生疾苦却无所作为,实在羞愧。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这种"对比艺术":京城繁华与地方萧条的对比,朝廷政策与地方执行的对比,历史清官与当今官员的对比。通过这些反差,诗人既揭露了社会问题,又完成了自我反省,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古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