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章 其三

域内有名山,攀跻力可至。
人皆造其麓,抑或半岭废。
归来述所见,彼此不相似。
等是未登峰,毋为笑平地。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登山比喻人生追求,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前四句说:国内有座名山,只要肯攀登就能到达。但现实是,有人只到山脚就停下,有人爬到半山腰放弃。这里"名山"象征理想目标,"攀跻"代表努力过程。诗人点破一个常见现象——多数人难以坚持到底。

中间两句特别精彩:下山的人讲述见闻,却发现彼此描述完全不同。这说明即使经历相同的事情,每个人的视角和感受也千差万别,就像"盲人摸象"。

最后两句是警醒:既然都没登顶,就别嘲笑那些留在平地的人。诗人提醒我们不要五十步笑百步,在追求目标的路上要保持谦卑。那些对他人指指点点的,往往自己也未达真正高度。

全诗用登山这个日常场景,道出了三层人生智慧:坚持的可贵、认知的局限、评判的克制。就像现代人常说的"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没走过他的路",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