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凤仙花》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凤仙花的独特之美和诗人对它的深情。
首句“紫凤生儿未解啼”,用“紫凤”来比喻凤仙花,将其比作高贵的凤凰,给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感觉。而“生儿未解啼”则暗示凤仙花的嫩芽刚刚萌发,还未完全绽放,带着一种稚嫩和含蓄的美。
接下来的“三三五五并头栖”,描绘了凤仙花簇拥在一起的景象,仿佛一群小鸟并排栖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种密集而有序的排列,不仅展现了凤仙花的繁茂,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与宁静。
第三句“爱花未识花枝在”,表达了诗人对凤仙花的喜爱之情,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尽管深爱这花,却未必真正了解它的全部。这也许是在暗示,美丽的事物往往难以完全被理解或拥有,只能用心去感受。
最后一句“随干随根著处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凤仙花随着枝干的生长,根系也深深扎入土壤,让人难以分辨它的具体位置。这似乎在隐喻,真正的美丽和情感,往往扎根于深处,难以捉摸,却也因此更加迷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凤仙花的独特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它的深深喜爱和敬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丽往往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