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字子瞻)曾经居住过的"雪堂"旧址,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这位大文豪的怀念之情。
前两句写雪堂的位置和来历:在古老县城的东边有一条小路,当年苏轼就是在这里开荒建屋的。"斸蒿莱"(砍杂草)这个动作生动展现了苏轼亲手建设家园的场景。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雪堂的变迁:像苏轼这样的才子(鸾凰)一去不返,当年他亲手栽种的花柳依然生长。墙壁上的水墨画已经模糊不清,朱红色的栏杆剥落长满青苔。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时光流逝的痕迹。
最后两句写作者探访的感触:当地老翁笑我来得太晚(暗示苏轼已逝去多年),我整理心情(检点风烟)后带着感慨离去。"兴尽回"三字含蓄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具体的景物,传递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时光无情的感慨。通过"花柳自栽"、"画壁苍茫"等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苏轼的生活痕迹,也体会到作者睹物思人的心情。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